你是否曾在电商平台看到过“智能助听器,即买即用”的广告?或者听朋友推荐某款助听器,认为“戴上就能听清”?事实上,助听器并非普通电子产品,它的选择和使用涉及听力健康、医学适配和个性化调试,随意购买不仅可能无效,甚至可能加重听力损伤。
1. 听力损失因人而异,助听器需要精准适配
每个人的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不同,比如:
传导性听力损失(外耳或中耳问题)
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(内耳或听神经受损)
混合性听力损失(两者兼有)
未经检测就购买助听器,很可能选错类型。例如,某些低价助听器仅放大所有声音,但患者可能需要的是特定频率补偿,错误的放大反而会损伤残余听力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全球约4.3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,但仅17%的人使用适合的助听设备。
2. 助听器需要专业验配,而非“即插即用”
助听器的核心功能不仅是放大声音,还包括:
降噪处理(区分语音和背景杂音)
方向性麦克风(聚焦对话对象)
频段调节(根据听力图补偿缺失频段)
这些功能必须由听力师通过专业设备调试。例如:
纯音测听:确定各频率的听力阈值。
言语识别率测试:评估在噪音环境下的听辨能力。
真耳分析:确保助听器在耳道内的实际效果符合预期。
如果跳过这些步骤,助听器可能只是“噪音放大器”,导致用户抱怨“声音大但听不清”。
3. 劣质助听器的潜在风险
市场上一些低价助听器存在以下问题:
过度放大:损伤残余听力,加速听力下降。
无降噪功能:在嘈杂环境中反而听感更差。
佩戴不适:引发耳道炎症或头痛。
案例:某用户网购助听器后,因持续耳鸣就医,发现设备输出音量超出安全标准。
4. 如何科学选购助听器?
步骤1:听力检测
到正规医院或听力中心完成纯音测听+言语测试,获取听力图。
步骤2:根据需求选择类型
耳背式(BTE):适合重度听力损失。
耳内式(ITE):美观,适合轻中度患者。
RIC式:兼顾舒适与音质。
步骤3:个性化调试与随访
助听器需多次调试才能达到更佳效果,且听力可能变化,需定期复测调整。
5. 政策与售后同样重要
选择有资质的验配机构,确保售后服务(如保修、软件升级)。
避免“一刀切”产品,某些广告宣称“全人群适用”的助听器往往不靠谱。
助听器是医疗辅助设备,其验配是一门科学。为了听力健康,务必寻求ZY支持,而非随意购买。